烧香,檀香

2018-11-03

  我国的焚香文化颇有历史。早在上古时期,巫师便用艾叶、茱萸等植物熏香去疾,驱除瘟疫。其后,香的用途越来越广。皇家焚香,意在营造宫廷氛围;科考应试设香案,寓意对皇权的敬畏;讲经论道时焚香为修身养性;寒窗学子苦读时焚香图提神清心;茶友相会,香也是茶的天然伴侣……

香制品,一般以木材粉末与一些添加的香料、药剂、粘合剂混合做成,用于燃烧。按形态,有线香、盘香、塔香之分,按成分则有檀香、沉香、麝香、龙涎香等类别。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是一个精选生物医学资料的数据库,其官网收录了一篇论文,是台湾成功大学与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学者的一项联合研究,介绍了燃香与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该文介绍,一支普通的香一般由21%的木材粉末、35%的香料、11%的粘合剂和33%的竹芯组成。虽然材料种类不多,但每种材料中所含化学成分是数不清的,因此香体的燃烧牵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烟雾的成分也是包罗万象,比如形态各异的颗粒物(PM)、常见的无机气体以及多种挥发性有机物等等。

与香道爱好者认为的“安神健脑”功效相反,这些成分大部分是明确记录在册的空气污染物。该文指出,吸入焚香产生的烟雾会诱发过敏性皮炎、呼吸系统紊乱等皮肤和呼吸道疾病,同时加剧鳞状细胞等相关组织的癌变,建议公众尽量减少与焚香烟雾的接触,寺庙神职人员等长期处于焚香环境中的人群,尤其应当警惕。

  焚香会产生多少颗粒物呢?该文章的实验数据表明,每烧掉1克香烟平均有10毫克颗粒物产生,而每烧掉1克香,颗粒物平均产量高达45毫克。研究人员在台湾一座寺庙内测出了颗粒物浓度高达1316微克/立方米,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直径2.5微米以下的成员(即PM2.5),可以直达人体肺泡。文章称,加热或燃烧某些材料——如木柴、烟草、香制品、蜡烛和食材等,对直径0.5~5微米颗粒物的贡献率高达62%~92%。

石粉(滑石粉),是制香过程中常见的添加物,主成分是碳酸钙,研究发现,当石粉比例从0.5%提高到5%,悬浮颗粒物就能减半;当石粉含量从0.5%增加到20%时,多环芳烃(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排放量可减少30%。碳酸钙可提高香燃烧温度,使燃烧更充分,降低多环芳烃与悬浮微粒排放量。所以在香中加入较多的碳酸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焚香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焚香产生的气态无机物,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4种,除二氧化碳外,其余3种均为公认的有害气体和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因能大大降低血液含氧量致人窒息的行径,早已恶名远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两种有刺鼻气味的酸性有害气体,会给人的皮肤、呼吸系统(肺部、气管和鼻粘膜等)和眼睛带来明显不适,是这些部位患上慢性病的推手。不过,该文章并没有给出这些气体在焚香烟雾中的含量。因为比起它们,五花八门的气态有机物才是焚香烟雾中的“主犯”。

  为减少使用昂贵的天然原料比例,不少制香者往往会添加人工香精来补充,问题是香精要融入香粉,得先被有机溶剂溶解,这些有机溶剂大多含甲苯(带特殊香味,只能不完全燃烧)等致癌物,可能导致血癌。焚香产生的气态有机物包含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等)、醛酮类、烯烃、多环芳烃等,这些物质的恼人之处在于入侵人体的门槛太低——吸入和皮肤暴露均可遭受其害,很难防护周全,短期接触到它们就能引起眼、鼻、喉不适,以及头痛、恶心、眩晕等反应,长期与它们为邻则会重创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增加癌症风险。

其中,相对知名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苯,挥发性强,有明显芳香气味,以毒害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见长,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还会使皮肤干裂、脱屑,同时也被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为Ⅰ类致癌物——明确的人类致癌物;二是多环芳烃中的明星成员苯并(a)芘,它既是香烟的主要有害成分之一,也是烹调油烟中的常客,同样属于Ⅰ类致癌物;三是甲醛,室内装修污染的主力之一,有强烈的刺激性且易挥发,很容易灼伤人体黏膜组织,进而引起眼鼻喉部位的相关炎症(如结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气管炎)和肺部病变。

此外,有些香上面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混入铅、镉、铬等重金属,它们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很强,对肾脏、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破坏性极大,能致DNA损伤,而且有慢性蓄积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室内空气清洁,少量PM2.5即便入肺一游也难以对人构成大的威胁,可是当它吸附着烟雾中这些有害成分进入肺泡甚至毛细血管,那就真是“毁人不倦”了。而且在同等浓度下,颗粒物越小,携带的有害物质总量就越多。

以一间20平方米、屋内净高2.5米的居室来计算,燃烧1克香就能使室内的颗粒物平均浓度达到900微克/立方米。按燃烧过程的物理特性,绝大部分颗粒物的大小都集中在PM2.5甚至PM1范畴,如果按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看,这个数字早已超过“爆表”水平(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焚香与烧秸秆、吸烟、烧柴等过程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多种混合有机物燃烧。美国癌症协会(ACS)的官方期刊《癌症期刊》,早在2008年10月就刊登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血清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项目,揭示了焚香过程中的这些有害成分。研究团队在1993~1998年间对6万多名未患癌症的中老年(45~74岁)新加坡籍华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调查,到2005年回访时,这批人当中有325人得了上呼吸道癌,821人得了肺癌。该研究团队结合这些中老年人生活习惯的记录得出,焚香习惯与上呼吸道癌的发病呈现出显著相关性,但对肺癌却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者还发现,长期高强度焚香对鳞状细胞癌的罹患风险也有很大贡献。鳞状细胞癌又称表皮癌,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道等处。

与香制品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有《燃香类产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GB26386-2011)和《燃香类产品有害物质测试方法》(GB/T26393-2011),分别给出了主要有害燃烧产生物的浓度上限,和检验燃香类产品是否超标的测试方法。

这两套国标规定,在43至47立方米大小的密闭空间内焚香45分钟,甲醛浓度不得超过0.1毫克/立方米,苯的浓度不得超过0.2毫克/立方米,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不超0.6毫克/立方米。同时,《燃香类产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还根据烟尘量的不同,把燃香类产品分为无烟香、微烟香和有烟香,并要求在产品包装上明示。

  我国台湾寺庙多,以焚香方式祭祖奉神、祈福礼佛的人群十分广泛。然而在2014年8月26日,每年吸引约600万名香客的台北行天宫开始执行“禁香令”,撤掉了香炉和供桌,既不烧香也不准备供品,提倡“用手敬拜、用心敬神”。台湾“环保署”工作人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指出,香一经焚烧,就会释放出PM2.5、甲醛、苯及其他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而且由于香客是近距离吸入,烟雾污染空气的同时,对人体的伤害也很强。虽然一次性吸入问题不大,但对庙宇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天累积的吸入量非常可观。他还强调,即使是所谓环保线香也会产生烟雾,“只要点了香,就有问题”。

台湾媒体2014年4月4日也报道,台中市一名56岁的道教法师,18年来身处朝拜的炷香烟雾中心,常常出现流鼻血、鼻塞、耳鸣、重听与头痛症状,就医诊断结果是鼻咽癌初期。医生分析,高强度吸入的焚香烟雾难辞其咎。后来,法师在神坛上方架设了3台大型排烟设备,昼夜运转,同时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才得以控制。

2015年5月,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医生苏大成,自带仪器前往当地的行天宫和没有禁香的龙山寺,对比测量PM2.5,在两地各停留40分钟。此时禁香数月的行天宫已经不见烟雾缭绕的景象,测试仪显示,PM2.5浓度只有15.2微克/立方米,属于一级(优)水平。反观持续焚香的龙山寺,PM2.5浓度高达1360微克/立方米,是“爆表”限值的2倍多,而当天台北全市的PM2.5平均浓度,也不过27.5微克/立方米。

可喜的是,龙山寺方面也在通过多种措施逐步削减焚香污染,比如减少香炉数量、缩短香体长度等。台湾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建议,民众最好以双手合十的方式取代焚香祭拜,非要烧香的话,最好在室内加装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

不过,台湾有制香业人士认为,价位影响香品的质量。很多高端香选用品质较好的天然原料和严谨细致的工艺制成,气味温和怡人,而有些廉价的劣质香是用木屑掺杂着重金属残渣等有害添加物粗制滥造的产物,烧出来当然会危害身体健康。他们指责这种禁香行动不免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

  其实,不管什么档次的香,主要成分几乎都是木料。像这种成分繁多的有机物混合体,燃烧起来很难不产生有害成分,只是有害物的种类和比例有所差异。有些香点燃后的气味确实能博嗅觉细胞一悦,但气味的好坏并不能代表烟雾中成分的“善恶”。在“坏分子”成员中,有些无嗅无味,有些本身很好闻给人一种友好的假象。

文章来源: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81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