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解、记、典、经、传

古文考据,遣词造句。

(一)传注类(诂、训、传、注、笺等) 1.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2.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3.注,是注释的通称。“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对 “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 注合载,就经下注。 4.笺,是表识的意思。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毛诗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 (二)章句类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今仅存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四)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 如 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 这里附带讲一下补注。补注类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 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是这类著作。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作者:木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58046/answer/4095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