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人似乎往远走的多些了。但往远走的中国人大多年轻,上了一点儿年龄的,还是大都不喜远走,哪怕这旮旯兔子都不拉屎,他也愿窝在这儿。

什么原因呢?仅是中国人恋乡土吗?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吗?不是。他在这苦巴苦业的窝了一辈子,也没窝出几顿饱饭来,家乡好吗?

但究竟是什么东西扯着中国人不喜远走呢?人际关系。亲人圈、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战友圈,这几年又添上网友圈。

中国人不喜远走的真正原因,是离不了这些东西。“哪也不去了,在这儿这么多年了。”在这儿这么多年了。是舍不得这地方吗?不是,是舍不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建立的一圈套一圈的人际关系网。

那么到一个新地方不可以再建人际关系吗?可以,但需要时间。一个人活不满百,大都只扑腾几十年。没走上社会之前的十几年刨去后,进新单位,熟悉同事、熟悉领导、交朋友、扩大交往、没个十年八年的,这人际关系网你织不好。你不离开家,偎在父母身边,织网的速度能快点儿。你独闯世界去,就会慢点儿。

偎在父母身边为何织网快?先有了七大姑八大姨的亲人圈,由亲人圈向四周扩展了朋友圈,进了单位建了同事圈;人到中年,人际关系还不够用,再将从前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在部队时的时间捡回来,修补成同学圈、战友圈,这几年又添上网友圈。网上热恋网下见面。往哪去,有人。没有同学找战友,没有战友找网友。那么新到一个地方,没这些圈子,没熟人行不?也行,跟上旅行社转山转水玩几天行。真在这儿住上,你试试?不是说祖国处处有亲人吗?是有人说,但你信吗?

中国人为什么要穷尽一生的大多数时光搭建这些圈子,编织人际关系网?如果祖国处处有亲人,他还费这个劲儿?这些年,大量民工进城,有没有老乡圈子?不多说了吧。有人际关系,人好见、事好办;无人际关系,人难见、事难办,说明了什么?人与人之间近乎残酷的冷漠。那种看似火炭似的沸腾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圈子在转动,置身圈子之外的人,会实实在在感到孤独和寂寞。这就是为什么好多置身大都市的人大喊太冷了。因为他没进到那些小圈子里。

中国人喜欢圈子,反映了中国目前仍缺少一个公共道德体系,缺少一种制度化的人文关怀。当一个陌生个体遭遇困难,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为什么?他不认识你。这就是为什么车祸后,面对跪地求救者,一辆又一辆大小车辆扬长而去;为什么,一个倒地少年,围观者众多,但无一人上前施求。他要认识你,起码打个电话。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些我们并不陌生的人生经验总结,过时了吗?没有。而且,有些东西愈演愈烈。你干点啥儿,不得进行“中国式求人”?

那么不喜欢远走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些年远走国外的越来越多?人家那里同咱这儿不一样。笔者的弟弟某年去德国,人生地不熟,车站外正徘徊,一老者上前问需要帮助吗?然后,将弟弟送到要去的地方后,开车而去。极自然、极正常,该做的,不须感谢。

另有文章介绍:中国人的车出故障后,几个外国人帮忙几个小时,完事后当中国人致谢时,老外说:不需要感谢,你遇到这种情况会不管吗?找政府办事,该办的会尽力给你办,不必送礼吃饭。这种社会道德环境,需要建圈子织网吗?

呜呼!一圈一圈又一圈,大圈套小圈,小圈连大圈,中国人已经被这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勒得呼吸愈发困难。

文章转自华声论坛